最近我妈又在家庭群里转金价的文章了,配上一个“震惊”的表情,后面跟着一串红彤彤的感叹号。内容大差不差,无非是国际金价又坐了趟过山车,从一个高点Duang的一下掉了下来,但家门口金店的价格牌,愣是跟焊死了一样,不光不降,有些“浓眉大眼”的品牌甚至还敢逆势往上再蹦跶几块钱。
群里几个长辈立马就炸了锅,讨论的热情堪比菜市场抢特价鸡蛋。有的说这是庄家在洗盘,要把散户甩下车;有的说这是金店黑心,国际跌它不跌,国际涨它恨不得一天涨三次;还有的开始焦虑,问现在冲进去买金条,会不会成为那个站在山顶上吹风的“大冤种”。
我一般很少在家庭群里聊这些,说了他们也听不进去,反倒觉得你这孩子在外面读了几年书,连黄金保值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忘了,纯属“班味”太重,不懂生活。
但每次看到这种景象,我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。你把时间轴拉得足够长,比如说拉回到一百年前,甚至五百年前,你会发现,普通人对黄金的这种狂热和困惑,几乎就没变过。变的只是报价的货币单位,和传播焦虑的媒介从街头巷尾的茶馆,变成了手机上的家庭群。
这事儿吧,你要是陷在每天的价格波动里,肯定晕头转向,感觉处处是陷阱,步步都惊心。但你要是退后一步,给这笔买卖算算账,捋一捋里面的门道,其实逻辑特别清晰。
咱们今天就来算三笔账,一笔是“金钱账”,一笔是“情绪账”,最后一笔,是“机会成本账”。
先说最直接的“金钱账”。
你去金店买一根金条或者一个金手镯,你付出去的钱,到底买了些什么?它绝对不等于那个在财经新闻上不断滚动的“国际现货黄金价格”。你实际支付的价格,至少包含了四个部分:
1. 国际金价(原料成本): 这是基础,是那块金子本身的价值。
2. 各种税费: 进口要有关税,流通过程要有增值税等等。
3. 品牌溢价和加工费: 周某福和老某祥的牌子本身就值钱,再加上设计、开模、制作的工费,这部分是明码标价的。
4. 渠道成本和物理风险溢价: 金店得开在商场里吧?得有租金、人工、安保的成本吧?黄金从海外的金库,变成你手里的金条,这个运输、仓储、交割的过程,本身就有风险,这个风险,也得有人买单。
所以,当国际金价只是那个原料成本在波动时,你家门口金店的价格之所以“焊死不动”,是因为后面这三块成本是刚性的,甚至是不断上涨的。尤其是第四点,那个“物理风险溢价”,在大家越是恐慌、越想把纸面财富换成实在东西的时候,这个溢价就越高。你买的不仅仅是黄金,更是“随时能把它拿到手”这个确定性。
这就解释了为啥国际金价跳水,零售价可以岿然不动。因为对于金店老板来说,他的进货成本可能没怎么降,运营成本一分没少,最关键的是,门口排队的人没少,他为什么要降价?这就是最朴素的供需关系。
从纯粹的金钱账来看,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冲进金店买首饰金,约等于你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,去买了一个流动性很差、交易成本极高的资产。回收的时候,品牌溢价、加工费瞬间归零,还得再被砍一刀损耗。这笔投资的“值博率”其实非常低,大概率是在给前人抬轿,然后等着自己去高位站岗。
接着,我们来算第二笔账,也是最核心的一笔账——“情绪账”。
如果说金钱账算下来是亏的,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冲进去?因为他们在算另一笔账,一笔关于安全感和焦虑对冲的账。
拉长时间轴看,黄金真正的基本面是什么?不是美联储加不加息,也不是哪个地方又起了冲突。这些都是短期的扰动因素。黄金唯一、且永恒的基本面,就是人类对“信用货币体系”的不信任。它是一种“不信任”的保险。
当你看到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,当你看到手里的钱购买力好像在不断缩水,当你看到各种理财产品“货不对板”,甚至是一些浓眉大眼的资产都在坐电梯下楼时,你的焦虑感会达到顶峰。这个时候,你需要一个东西来“填坑”,填补内心的不安全感。
黄金,这个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硬通货,就是最好的“情绪稳定器”。它闪闪发光,沉甸甸地攥在手里,不像股票基金那样只是一串数字。这种物理上的实在感,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慰藉。
所以,很多人买黄金,尤其是在高点买黄金,他买的根本不是“投资品”,而是一种“消费品”。他消费的是“确定性”和“安全感”。为此,他愿意支付高昂的溢价,也就是我们金钱账里算出来的那些“亏损”。
这溢价,说白了就是你为“心里踏实”这四个字交的税。你不能单纯地说他“傻”,因为情绪价值也是价值。就像有人愿意花几万块买个包,有人愿意花几千块吃顿饭,就有人愿意多花几百块一克的溢价,买个心里安稳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笔交易对他个人而言,可能是“划算”的。但前提是,你得拎得清,你到底是在投资,还是在消费。把消费当投资,那就容易出问题了。
最后,我们来算算第三笔账,最容易被忽略的“机会成本账”。
什么是机会成本?就是你为了得到一个东西,而放弃掉的其他最好的选择。
假设你花了11万,在金店买了一根100克的金条。这11万,如果你不买黄金,你能干什么?
你可以放在银行做个大额存单,就算利率再低,一年下来好歹也有两千多块的利息。这笔利息,是黄金给不了你的,因为黄金本身不会“下崽”。
你也可以去买一些高股息的蓝筹股,比如几大行的股票,每年有个5%、6%的股息率,运气好还能赚点价差。当然,股价有波动风险,但黄金价格同样有波动风险。
你甚至可以把这笔钱,投资在自己或者家人的健康和教育上,这个长期的回报率可能更高。
当你把钱换成黄金的那一刻,你就放弃了所有这些其他的可能性。如果未来几年,黄金价格原地踏步甚至下跌,而其他资产开始回暖,那你不仅要承担金价本身的亏损,还要算上这几年里你本可以赚到的利息或者股息。这就是你的“相对亏损”。
我写完这段概述后,先后问了好几个不同领域的朋友,大家的共识是,普通人配置黄金,最大的坑就在于,把它当成了一个能快速攻城略地的“进攻型”武器,总想着低买高卖赚大钱。但实际上,黄金在现代资产配置的逻辑里,更像是一个放在角落里,平时你可能都感觉不到它存在的“防守型”的盾牌,或者说是一个压舱石。
这个也没啥保密的,我自己的配置里,黄金这玩意儿一直有,但常年就那个死样子,占个5-10%当个压舱石。我买的也不是实物金,而是交易成本更低的纸黄金或者黄金ETF。我从来不指望它能给我带来多高的年化复合收益率,我需要它做的,仅仅是在某个极端情况下,比如发生严重的通胀或者金融危机时,它的表现能跟我的股票、基金这些风险资产形成一个负相关,别让我的总资产跌得那么难看就行了。它存在的意义,就是为了对冲那些最坏的可能性。
聊到这,结论也差不多清晰了。面对波动的金价,普通人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“无为而治”。如果你完全没有黄金配置,可以考虑在市场冷静、无人问津的时候,用资产里很小的一部分,定投一些低成本的黄金ETF,然后就忘了它。如果你已经买了一堆高溢价的金首饰,那就踏踏实实戴着,把它当成消费品,享受它带来的情绪价值,别天天对着APP算自己的盈亏,不然只会徒增烦恼。
至于那些指望靠炒黄金短期暴富的,历史的后视镜里,满是他们的身影,最后大多都成了故事里的背景板。
这世界上的馅饼,很少会精准地砸到那些一窝蜂往前冲的人脸上。共勉共戒吧。要是觉得无聊看不下去那算咯,毕竟成年人的世界,最终还是得自己为自己的每一笔交易负责。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。如有侵权投诉,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炒股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